心理醫生并不是萬能的,許多事情他是無能為力。比如酒依賴、戒煙、藥物濫用、同性戀、疼痛、身體或精神殘疾、境遇不佳、升職受阻……等。尤其是對現實困境,醫生沒有能力幫助你改變。如果你向咨詢師抱怨“他為什么會有婚外戀?”他為什么會拋棄我?”“老板為什么炒掉我?”“我為什么這么不幸?”那他唯一能做的只能鼓勵你接受,把問題或困難看成是生活的一個部分,在這個部分你感覺不好,在其它生活層面,你還得保持正常的行為與好的感覺。
許多來訪者很自然地抱著這樣的想法:我有一個問題,我需要求助,需要咨詢師的對問題的解決意見,至少給我一個主意;蛘呶矣幸粋煩惱,我希望咨詢師能幫助我化解,看過心理醫生后,煩惱就應該不再存在了。但咨詢師往往沒有明確的觀點,只是問你能做什么?你能承受多大的自我改變,或者如果問題不消失,你能忍耐它多長時間。如果你硬是要醫生給你一個是還是否,可惡的他要不含糊其詞,要不就顧左右而言它。
其實,你的故事,他在聽,但他卻是用眼睛聽。他觀察你的表情、情緒,無意識動作,分析你在如何說故事,故事里哪些內容是你的解釋,哪些是你的判斷,那些是你的賦義。好的咨詢師總是在激發你對自己的反思,使你從你的問題中看到自己,從感覺自己是一個無辜受害人,慢慢明白自己也可能也是構成某個問題的“肇事者”。
在我們的傳統意識中,醫生就是一種權威,很多人以為,只要找到一個很權威的咨詢師,一切問題都可以搞定。但是,在咨詢中有權威欲和表現欲的咨詢師恰巧是糟糕的,他們喜歡躲藏在心理學理論后面遙控你或教導你,這可能是專業能力不夠的表現。